科學家發現腫瘤摘除後復發原因
(中央社華盛頓24日路透電)
今天公佈的研究指出,腫瘤不但會排出稱為「種子」的微小細胞以擴散至全身,還會自我重新下種,這項結果或許有助解釋腫瘤在切除後為何仍會復發。
研究人員在「細胞」(Cell)科學期刊指出,這項發現或許也有助研發新藥對抗癌症擴散或轉移。
紐約史隆凱特靈紀念癌症中心(Memorial Sloan-Kettering Cancer Center)的馬薩格(Joan Massague)說:「循環體內的腫瘤細胞也會入主原本的腫瘤,這過程我們稱作腫瘤自播(self-seeding)。」
「現在我們發現,腫瘤會把最不乖的小孩抓回來,讓自己注入最具侵略性的移轉細胞,便能成長更快、更強壯。」
「我們認為部分案例中,或許一些療法讓發炎組織成為溫床,提供逃離並暫時躲在骨髓當中的細胞一棲身之所。」
「這些細胞也許在手術後幾星期或幾個月重新進入循環系統,透過自播停留在這些組織,形成腫瘤。」
研究人員正研發能控制免疫系統、更有效攻擊癌細胞的癌症疫苗。這項研究顯示削弱免疫系統部分機制有其必要。中央社(翻譯)
本則新聞由路透社提供2009/12/25
腫瘤轉移,根據統計癌症死亡的原因,90%都是因為轉移。 刊登在最新一期的「細胞」(Cell)科學期刊指出,腫瘤會自己排出稱為「種子」的微小細胞。
讓它擴散到全身,而這些癌症種子細胞裡面最野最具侵略性的那個,還會被腫瘤抓回來,注入到腫瘤本身,讓腫瘤長得更快更強壯,這個過程稱為自播。
有部分的案例顯示,可能有一些療法會讓發炎組織成為溫床,提供本來躲在骨髓當中的癌症種子細胞棲身。這些細胞在手術過後一段時間,透過自播的方式,進入發炎組織,形成腫瘤。這個現象可以解釋腫瘤為何在切除之後還會復發。這項研究顯示,削弱免疫系統的部分機制,對抗癌或許有其需要。
這個報導的研究是發現原本在循環系統(血管)內的遊走腫瘤細胞(circulating tumor cells)會回到原發腫瘤,促使裡頭原本比較乖的腫瘤細胞獲得腫瘤進展(tumor progression)的能力,包括血管新生、周邊組織侵犯及轉移。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何有些原發腫瘤明明已經切除乾淨了,但卻又再復發。而且復發後,似乎比原來更兇悍,很容易就遠處器官轉移了。
原文的報導有提到研究者發現四個基因負責這個自我散播(self-seeding)的執行:IL-6及IL-8可以吸引最具侵略性的遊走腫瘤細胞;而FSCN1及MMP1可以讓這些遊走腫瘤細胞進入腫瘤內。IL-6及IL-8是在發炎時,免疫細胞所釋放出來的細胞激素。也許可以透過抑制IL-6及IL-8的標靶藥物,來影響或避免自我散播的發生。
香港: (852)5997 4837
國內電話: 14715691657
郵箱: fcskam88@yahoo.com.hk
地址: 香港九龍福華街17-25號福昇大厦10B室
扫描上面的QR Code
加我WeChat
扫描上面的QR Code
加我facebook
版權所有:甘子弘風水事務顧問 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》粤ICP號:11066155號 云合技术支持